娱乐知识|题西林壁的作者是谁,朝露待日晞中晞的意思是什么


题西林壁的作者是谁,代诗人是谁 苏轼
庐山的风雨云雾使诗人感到惊异骇怪 。 庐山如此神奇莫测 , 似乎在于云烟雾霭的作用 。 然而北宋大诗人苏轼却以他独特的感受 , 翻出新的意境 , 这便是脍炙人口的《题西林壁》 。 这首诗 , 是苏轼在元丰七年(1084年)四月 , 与友人参寥同游庐山的西林寺时的作品 。 其实 , 十几天前他刚入庐山的时候 , 曾写过一首五言小诗:“青山若无素 , 偃蹇不相亲 。 要识庐山面 , 他年是故人 。 ”他很风趣地说 , 第一次见到庐山 , 好象遇到一位高傲的陌生人;要想和他混熟 , 今后就得常来常往 。 于是他 “往来山南北十余日”最后写出这篇歌咏庐山的名篇 。

在这里 , 诗人透过云雾的迷纱打算直接体认庐山本体 。 你看 , 他从横里看观察 , 所得到的印象是道道山岭;再从侧面端详 , 则是座座奇峰 。 无论是从远处望 , 近处看 , 还是高处俯视 , 低处仰观 , 所见景象全然不同 。 然而苏轼并没有象其他诗人那样仅仅止于惊叹和迷惘 , 而是进一步地思索:
《题西林壁》的作者是谁 , 属于哪一个朝代 , 这首诗的意思是什么? 《题西林壁》的作者苏轼简介如下: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 , 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 , 北宋时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艺术家、医学家 。 字子瞻 , 一字和仲 , 号东坡居士、铁冠道人 。
嘉佑二年进士 , 累官至端明殿学士兼翰林学士 , 礼部尚书 。 南宋理学方炽时 , 加赐谥号文忠 , 复追赠太师 。 有《东坡先生大全集》及《东坡乐府》词集传世 , 宋人王宗稷收其作品 , 编有《苏文忠公全集》 。

其散文、诗、词、赋均有成就 , 且善书法和绘画 , 是文学艺术史上的通才 , 也是公认韵文散文造诣皆比较杰出的大家 。
苏轼的散文为唐宋四家(韩柳欧苏)之末 , 与唐代的古文运动发起者韩愈并称为“韩潮苏海” , 也与欧阳修并称“欧苏”;更与父亲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 , 父子三人 , 同列唐宋八大家 。
扩展资料人物轶事:

【娱乐知识|题西林壁的作者是谁,朝露待日晞中晞的意思是什么】1、宋仁宗嘉佑二年 , 苏轼以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的论文得到考官梅尧臣的青睐 , 并推荐给主试官欧阳修 。 欧阳修亦十分赞赏 , 欲拔擢为第一 , 但又怕该文为自己的门生曾巩所作 , 为了避嫌 , 列为第二 。
结果试卷拆封后才发现该文为苏轼所作 。 到了礼部复试时 , 苏轼再以〈春秋对义〉取为第一 。

2、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司马光去世 , 大臣们正举行明堂祭拜大典 , 赶不及奠祭 , 仪式一完成 , 大臣们希望赶去吊丧 , 程颐却拦住大家 , 说孔子“是日哭则不歌” , 参加明堂典礼之后 , 不该又吊丧家 。
大家觉得这不近人情 , 反驳说 , “哭则不歌”不代表“歌则不哭” 。 苏轼嘲笑程颐说:“这是枉死市上的叔孙通制订的礼法 。 ”这是苏轼、程颐两人结怨的开始 。

《题西林壁》的作者是谁?是什么年代? 《题西林壁》作者是宋代文学家苏轼 。
全诗如下:横看成岭侧成峰 , 远近高低各不同 。 不识庐山真面目 , 只缘身在此山中 。
全诗的译文: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 , 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 , 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 。 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 , 是因为我自身处在庐山之中 。
赏析:
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 , 远近高低各不同” , 实写游山所见 。 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 , 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 , 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 。 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