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知识|跋怎么读,?跋读音


跋的右半边怎么读? 读音 拼音:bá 声母:B 部首:足部 部首笔画:7笔 笔画:5划 总笔画数:12笔 笔顺:竖折横竖横竖横横撇折捺捺 编辑本段释义 【动词】 跋1、(形声 。 字从足 , 从犮(bá) , 犮亦声 。 “犮”意为“从上面拖拉” 。 “足”与“犮”联合起来表示“把腿足往上拖拉出来” 。 本义:把腿足往上拖拉出来 。 说明:“跋涉”指涉足泥潭与溪流 。 ) 同本义〖climbovermountains〗 文公躬擐甲胄,跋履山川 。 ——《左传·成公十三年》 跋涉山川,蒙犯霜露 。 ——《左传·襄公二十八年》 大夫跋涉,我心则怃 。 ——《诗·鄘风·载驰》 又如:跋援(犹攀登);跋履(登山涉水) 2、扭转〖turnround〗 跋马望君非一度,冷猿秋雁不胜悲—严武《巴岭答杜二见忆》 又如:跋马(勒紧马绳,使马回转) 3、踏,踩〖stamp〗 又如:跋浪(踏浪;破浪);跋足(踮起脚跟) 见“跋扈” 【名词】 1、火炬,火把〖torch〗 。 如:跋烛(快要点完的蜡烛) 2、通“茇” 。 〖草烛的〗根部 。 泛指东西的底下部〖root;base〗 烛不见跋,尊客之前不叱狗,让食不唾 。 ——《礼记·曲礼上》 烛尽见跋 。 ——《聊斋志异·邵女》 3、文体的一种 。 附在正文之后 。 即后序〖postscript〗 后人题跋多盈巨轴矣 。 ——《梦溪笔谈》 又如:跋尾(题写文字于书卷之后) 例:岳飞过南阳 , 夜宿诸葛亮躬耕地南阳卧龙岗 , 道士索字时 , 岳飞手书了诸葛亮的《出师表》 , 并做“跋”予以说明:“绍兴戊午秋八月望前 , 过南阳 , 谒武侯祠 , 遇雨 , 遂宿于祠内 。 更深秉烛 , 细观壁间昔贤所赞先生文祠、诗赋及祠前石刻二表 , 不觉泪下如雨 。 是夜 , 竟不成眠 , 坐以待旦 。 道士献茶毕 , 出纸索字 , 挥涕走笔 , 不计工拙 , 稍舒胸中抑郁耳 。 岳飞并识 。 ” 。 4、提于巨幅画作边上的字 。 编辑本段示例 跋扈 báhù 〖domineering;bossy〗专横暴戾 此跋扈将军也 。 ——《后汉书·梁冀传》 龙钟阁部啼梅岭,跋扈将军噪武昌 。 ——孔尚任《桃花扇》 专横跋扈 跋前疐后 , 跋前踬后 báqián-zhìhòu,báqián-zhìhòu 〖nonplus;becaughtinadilemma;encounterobstaclesaheadandbehind〗跋:踏,踩;疐:跌倒,也作“踬” 。 比喻进退两难的处境 跋前踬后,动辄得咎 。 ——唐·韩愈《进学解》 跋山涉川 , 跋涉山川 , 跋山涉水 báshān-shèchuān,báshè-shānchuān,báshān-shèshuǐ 〖scalemountainsandfordstreams;makeadifficultjourney〗跋:翻山;涉;蹚着水走 。 翻山越岭,蹚水过河 。 形容远行艰辛 跋涉山川,蒙犯霜露 。 ——《左传·襄公二十八年》 跋山涉川之任敢辞于艰险 。 ——宋·吴曾《能改斋漫录》 跋涉 báshè 〖trudge;trek〗同“爬山涉水” 。 形容旅途艰苦 在人烟稀少的地方长途跋涉 编辑本段词《七夜雪 跋》 □ 沧月 跋涉千里来向你道别 在最初和最后的雪夜 冰冷寂静的荒原上 并肩走过的我们 所有的话语都冻结在唇边 一起抬头仰望 , 你可曾看见: 七夜的雪花盛放了又枯萎 宛如短暂的相聚和永久的离别 请原谅于此刻转身离去的我—— 为那荒芜的岁月 为我的最终无法坚持 为生命中最初的爱恋 却终究抵不过时间 编辑本段文体“跋” 跋就是写在书后、文后的序 。 序这种体裁 , 有的近似论说文 , 有的近似记叙文 , 后代有的还很像是抒情散文 。 有的序是在议论中夹着感慨 , 借以总结历史教训、表达作者的政治见解和对所记叙的人与事的态度;有的序以叙事为主 , 夹叙夹议;有的序抒情成分较多 , 多半是为诗歌唱和的集子而作 。 《史记》中的书、表、传的序 , 都是在议论中夹着感慨 , 借以总结历史教训 , 表达作者的政治见解和对所记叙的人与事的态度 。 《〈战国策〉序》则历述从春秋至战国的转变 , 通过叙事表现作者的道德礼仪观以及对纵横游说之士作品的评价 。 后来的“史序”便都是继承了汉代这类序文的传统 , 例如欧阳修编写《新五代史》中的《一行传序》、《伶官传序》等即是 。 至于读古代书籍文章而写的序 , 例如曾巩的《〈战国策〉目录序》、《〈新序〉目录序》等 , 更是以议论为主 。 以叙事为主、夹叙夹议的序不多见 , 典型的是韩愈的《张中丞传后序》 。 它是作者读了李翰所作的张巡传后写在该传后面的 , 大半篇幅记载张巡的事迹 , 以补李翰传文的不足 。 而在文章的前半部分却用了两大段发表议论 , 以批评“小人之好议论 , 不乐成人之美”的时弊 。 因此这篇文章虽然以叙事为主 , 但这篇并不是传记 , 还是序 。 抒情成分较多的序 , 多半是为诗歌唱和的集子而作 。 例如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李白的《春夜宴桃李园序》等 。 柳宗元的《愚溪诗序》和欧阳修的《释秘演诗集序》 , 虽然一个是为自己的《八愚诗》作序 , 一个是为某一人的诗作序 , 但也属此类 。 这种序的抒情 , 也都离不开议论和叙事 , 如《春夜宴桃李园序》 。 从唐代起 , 序又称为“引” , 刘禹锡所作的序 , 都写作“引” , 如《彭阳唱和集引》、《吴蜀集引》等 。 苏洵也以引为序 , 如《族谱引》之类 。 这是作家的习惯问题 。 刘禹锡的父亲叫刘绪 , 绪、序同音 , 苏洵的父亲叫苏序 , 因为要避父名 , 所以二人改序为引 。 这本来是特殊情况造成的作家个人的规矩 , 但由于刘、苏的影响 , 后来也有人作起“引”来 , 那就与避讳无关了 。 最初书、文只有序 。 自从序固定在书、文的前边以后 , 作者如果还有要说的话 , 或者别人要把心得、意见、考证等内容写上去 , 就写在书、文之后 , 称为后序(如韩愈的《张中丞传后叙》)、题某某后(如柳宗元的《读韩愈所著〈毛颖传〉后题》)等等 , 到了宋代 , 就把这种文章称为跋 。 例如 , 欧阳修的文集中就有几十篇跋 。 跋与序虽然是一回事 , 但在语言上却略有不同 。 因为跋或后序、题后之类实际是对序的补充 , 所以一般都更为简劲峭拔 , 不像序那样详细丰富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