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知识|春风不度玉门关是谁的诗,下列哪部作品不属于杜甫的“三别”


春风不度玉门关这首诗是谁写的? 王之涣 的诗句

凉州词二首·其一

朝代:唐代
作者:王之涣
原文:
黄河远上白云间 , 一片孤城万仞山 。
羌笛何须怨杨柳 , 春风不度玉门关 。

译文一
黄河好像从白云间奔流而来 ,
玉门关孤独地耸峙在高山中 。
将士何须哀怨那柳树不发芽 ,
春风根本吹不到玉门关外 。
译文二
远远奔流而来的黄河 , 好像与白云连在一起;玉门关孤零零地耸立在高山之中 , 显得孤峭冷寂 。
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呢 , 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
注释
1、凉州词:又名《出塞》 。 为当时流行的一首曲子(《凉州词》)配的唱词 。
2、原题二首 , 此其一 , 郭茂倩《乐府集》卷七十九《近代曲词》载有《凉州歌》 , 并引《乐苑》云:“《凉州》 , 宫调曲 , 开元中西凉府都督郭知运进” 。 凉州 , 唐陇右道凉州治所在姑臧县(今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 。
3、远上;远远向西望去 。 “远”一作“直” 。
4、黄河远上:远望黄河的源头 。
5、孤城:指孤零零的戍边的城堡 。
6、仞:古代的长度单位 , 一仞相当于七尺或八尺(等于231cm或264cm,约等于2.3m或2.6m) 。
7、羌笛:古羌族主要分布在甘、青、川一带 。 羌笛是羌族乐器 , 属横吹式管乐 。 属于一种乐器.
8、杨柳:《折杨柳》曲 。 古诗文中常以杨柳喻送别情事 。 《诗·小雅·采薇》:“昔我往矣 , 杨柳依依 。 ”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有《折杨柳枝》 , 歌词曰:“上马不捉鞭 , 反拗杨柳枝 。 下马吹横笛 , 愁杀行客儿 。 ”
9、度:吹到过 。 不度:吹不到
10、玉门关:汉武帝置 , 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 。 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是古代通往西域的要道 。 六朝时关址东移至今安西双塔堡附近 。
11、何须:何必 。 何须怨:何必埋怨 。
12 杨柳:杨树的柳条 , 又指的是《杨柳曲》 。

来源 王之涣《凉州词二首·其一》
包含“春风不度玉门关”一句的古诗词是哪首? 王之涣《凉州词》赏析 --------------------------------------------------------------------------------【作者】周复纲 黄河远上白云间 , 一片孤城万仞山 。 羌笛何须怨杨柳[1] , 春风不度玉门关 。 赏析王之涣 , (688—742):字季凌 , 并州(今山西太原市)人 。 曾官文安县(今属河北)尉 。 其边塞诗与王昌龄、高适等齐名 。 现仅存绝句六首 。 这是一首雄浑苍凉的边塞诗 。 “凉州词” , 凉州歌的唱词 。 《乐府诗集》卷七十九《近代曲辞》载有《凉州歌》 , 并说明是玄宗开元年间西凉府都督所进 。 凉州 , 治所在今甘肃武威县 。 这首诗豪迈奔放的歌声 , 把我们带到祖国大西北的壮丽山川面前 。 诗中描写的西北边疆之美 , 绝不同于江南水乡柔媚明丽之美 , 而是一种高远的美 , 粗犷的美 , 足以令人精神世界升华的美 , 使人感到自己力量存在的美 。 这种美使人立即感到历史和未来 , 立即感到永恒和无穷 。 最能表达这种美感的是诗的前二句 。 “黄河远上白云间 , 一片孤城万仞山 。 ”黄河 , 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 它源远流长 , 一泻千里 。 远远望去 , 只见它蜿蜒曲折 , 奔流于万山丛中 。 它仿佛由天上流来 , 又仿佛流向天外 。 “黄河远上白云间” , 是诗人真实的感受 。 李白不是也有过“黄河之水天上来”的诗句吗?这绝非偶然的巧合 。 在那片广袤无垠的土地上 , 诗人眼前所见到的似乎只有两件事物:地上奔涌的黄河与天空浮动的白云 。 诗人全神贯注 , 空旷而绝无寂寞之感 。 黄河、白云 , 色彩对照明丽 。 水在流 , 云在飞 , 使人感到宇宙的脉搏与呼吸 。 稍稍将目光转移 , 诗人看到了天地间别的景物 。 “一片孤城万仞山” 。 对此仍是那样地强烈 。 城是“孤”的 , 是“一片” , 山则众多 , 高达万仞 。 山之高 , 更显出城之小 , 山之众 , 愈见其城之孤 。 通过这一对比描写 , 祖国西北边塞的雄奇广袤之美显现出来了 。 诗人在上两句用这么大的魄力写景是为了什么呢?原来是为了写景中之人 , 寄寓自己对这广袤的边塞之中的人事的深沉感慨 。 这就是诗的后两句的内容 。 羌笛 , 是西北边疆富有地方色彩的乐器 。 当羌笛的声音随风传来《杨柳枝》那熟悉的旋律时 , 诗人的情绪激越了 。 笛声充满了哀怨之情 , 在寂寥的山野间萦绕 。 那是戍边的军士在吹奏送别曲吧 。 他们曾经在这催人心碎的乐声中 , 告别了亲人 , 踏上漫漫的征途 。 现在 , 只要吹起这支曲子 , 他们的眼前仿佛会立即浮现妻儿的泪眼 , 慈母的愁容 。 但是诗人劝慰他们:“羌笛何须怨杨柳 , 春风不度玉门关 。 ”你们何必借《杨柳枝》来抒发满腔的幽怨呢?要知道 , 春风是吹不过玉门关的 。 这两句 , 写边地的荒寒和征人的怨情 , 情调转为忧伤 。 但这种忧伤不是一般悲抑低沉的哀叹 , 而是暗含讽刺之意的 。 杨慎《升庵诗话》卷二说:“此诗言恩泽不及于边塞 , 所谓君门远于万里也” 。 可见诗人的真意并不在于夸张塞外的荒寒 , 说那里没有春风 , 而是借自然现象来暗喻安居于繁华帝都的最高统治者不关心征人的生活 , 对于远出玉门关戍守边境的士兵不给予一点温暖 。 这首诗是一幅西北边疆壮美风光的画卷 , 又是一首对出征将士满怀同情的怨歌 , 二者统一于短短的四句诗中 , 引人遐想 , 耐人寻味 , 使人对盛唐边塞有较全面深入的了解 。 全诗句句精采 , 情景交融 , 妙绝千古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