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午不食减肥不靠谱

 
“过午不食”的说法已经流行了很多年,很多人利用这种方法进行减肥、养生 。前不久有媒体报道,杭州一29岁的小伙子5年过午不食,结果胃黏膜广泛充血糜烂,长了2个直径大于2厘米的溃疡,还有出血和咖啡色血痂 。那么,过午不食究竟是养生妙法,还是毁身“利器”?它是否符合现代人的生活规律呢?
“过午不食”从字面理解就是过了正午(中午11点到下午1点)直到次日黎明都不再进食了 。它最早来源于佛教 。佛陀规定过午不食有完整的理论训练体系,其目的是便于修行、清欲、养生等 。后来,过午不食被理解为“非时不食”,即按时进食,也就是说在该吃的时候吃,不该吃的时候不要吃 。
过午不食并不适合现代人的生活 。现代人生活和工作中的各种压力,远比古时的僧侣大,因此必须保证每天能从食物中摄取足够的能量 。而且不同人群、不同年龄本身就存在客观的个体差异,经常坐办公室的跟经常做体力劳动的人需要的能量是完全不同的,不能用同一个标准去衡量 。
过午不食更多是从修行的角度来说的,作为养生方式应该因人而异,不可盲目照搬 。人体内具有生物钟,到了吃饭的固定时间,胃就会开始加速蠕动,同时胆汁分泌旺盛 。午餐后不再进食,让身体长期处于空腹状态,没有食物可消化,胆汁、胃酸就会出现空运转 。空运转的时间一长,胆汁、胃酸就会出现逆流,腐蚀胃黏膜,形成消化性溃疡及胆汁反流等 。而且,身体内部有着自己的调控识别,长时间挨饿,会让身体对这种行为做调控反应,加强胃肠对早餐和中餐食物的吸收率,降低基础代谢率,使更多的能量转化为脂肪 。
【过午不食减肥不靠谱】不进食和少进食是两个概念,千万别混为一谈,尤其是不吃晚餐存在一定的危害 。不吃晚饭容易诱发低血糖,尤其对糖尿病患者,会导致器官营养供给不够,人体抵抗力也会随之下降 。但晚餐吃太多对身体也极为不利,因为晚上人体新陈代谢速度减慢,加之运动量减少,很容易造成脂肪堆积形成肥胖,从而诱发各种疾病,如肥胖、冠心病、糖尿病等 。
每天的17时-19时是最佳的晚餐进食时间 。吃得太早,睡前容易饿,不仅影响睡眠,也会影响胃部健康 。但也不能吃得太晚,最迟也要与睡觉相隔4个小时 。这样不仅可以给肠胃消化吸收营养留有充足的时间,而且还可以做一些比较舒缓的运动,让摄入的热量可以进行代谢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