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手抄报内容50字 元宵节手抄报的字

元宵节手抄报内容?元宵节手抄报内容:
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加上吃元宵的习俗,这个节日就和团圆两个字牢牢的联系起来 。
农历正月十五是元宵节 。又称上元节、元夜、灯节 。相传,汉文帝(前179—前157年)为庆祝周勃于正月十五勘平诸吕之乱,每逢此夜,必出宫游玩,与民同乐,在古代,夜同宵,正月又称元月,汉文帝就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这一夜就叫元宵 。司马迁创建《太初历》,将元宵节列为重大节日 。隋、唐、宋以来,更是盛极一时 。《隋书·音乐志》日:“每当正月,万国来朝,留至十五日于端门外建国门内,绵亘八里,列戏为戏场”,参加歌舞者足达数万,从昏达旦,至晦而罢 。
1、吃汤圆
吃“汤圆”是元宵节的一项重要习俗 。汤圆,又名“汤团”、“元宵” 。吃汤圆的风俗始于宋代,当时的汤圆称“浮圆子”,亦称“汤圆子”、“ 乳糖圆子”、“汤丸”、“汤团”,生意人则美其名日:“元宝” 。宋元元初时,汤圆已成为元宵节的应节食品,所以人们又称它为“元宵” 。如今,北方叫元宵,南方称汤圆 。元宵依馅论,分有馅和无馅两种,有馅元宵又有咸、甜、荤、素之分;按制作方法分,有手中搓制、元宵机制和竹匾水滚等诸种按粉制区别,则有糯米面、高梁米面等 。
2、猜灯谜
玩灯是元宵节的一个重要项目 。灯谜是元宵灯节派生出来的一种文字游戏,也叫灯虎 。将谜面贴在花灯上供人猜射,谜底多着眼于文字意义,并有谜格24种,常用的有卷帘、秋千、求凤等格,已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民俗文化 。中国最大的一次灯谜盛会是1979年在南京举行的“九城市灯谜会猜”,设有灯谜上万条,3天里参加的人次达两万多人 。
3、赏花灯
元宵放灯的习俗,在唐代发展成为盛况空前的灯市,当时的京城长安已是拥有百万人口的世界最大都市,社会富庶 。在皇帝的亲自倡导下,元宵灯节办得越来越豪华 。中唐以后,已发展成为全民性的狂欢节 。唐玄宗(公元685--762)时的开元盛世,长安的灯市规模很大,燃灯五万盏,花灯花样繁多,皇帝命人做巨型的灯楼,广达20间,高150尺,金光璀璨,极为壮观 。到了清代,满族入主中原,宫廷不再办灯会,民间的灯会却仍然壮观 。日期缩短为五天,一直延续到今天 。灯在台湾民间具有光明与添丁的涵义,点燃灯火有照亮前程之意,且台语灯与丁谐音代表生男孩,因此往昔元宵节妇女都会刻意在灯下游走,希望“钻灯脚生卵葩”(就是钻到灯下游走,好生男孩) 。
4、踩高跷
踩高跷是民间盛行的一种群众性技艺表演 。高跷本属我国古代百戏之一种,早在春秋时已经出现 。我国最早介绍高跷的是《列子·说符》篇:“宋有兰子者,以技干宋元 。宋元召而使见其技 。以双枝长倍其身,属其胫,并趋并驰,弄七剑迭而跃之,五剑常在空中,元君大惊,立赐金帛 。”从文中可知,早在公元前五百多年,高跷就已流行 。表演者脚踩高跷,可以作舞剑、劈叉、跳凳、过桌子、扭秧歌等动作 。北方的高跷秧歌中,扮演的人物有渔翁、媒婆、傻公子、小二哥、道姑、和尚等 。
5、舞狮子
【元宵节手抄报内容50字 元宵节手抄报的字】舞狮子是我国优秀的民间艺术,每逢元宵佳节或集会庆典,民间都以狮舞前来助兴 。这一习俗起源于三国时期,南北朝时开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据传说,它最早是从西域传入的,狮子是文殊菩萨的坐骑,随着佛教传入中国,舞狮子的活动也输入中国 。狮子是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后,和孔雀等一同带回的贡品 。而狮舞的技艺却是引自西凉的“假面戏”,也有人认为狮舞是五世纪时产生于军队,后来传入民间的 。两种说法都各有依据,今天已很难判断其是非 。古人将它当作勇敢和力量的象征,认为它能驱邪镇妖、保佑人畜平安 。所以人们逐渐形成了在元宵节时及其他重大活动里舞狮子的习俗,以祈望生活吉祥如意,事事平安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