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治】苦参根腐病的症状及防治


苦参(学名:Sophora flavescens)为豆科苦参属的植物 。 分布于俄罗斯、日本、印度、朝鲜以及中国大陆的南北各省区等地 , 生长于海拔1,500米的地区 , 多生在山坡、沙地、草坡、灌木林中及田野附近 , 目前尚未由人工引种栽培 。 功能主治:清热燥湿 , 杀虫 , 利尿 。 用于热痢 , 便血 , 黄疸尿闭 , 赤白带下 , 阴肿阴痒 , 湿疹 , 湿疮 , 皮肤瘙痒 , 疥癣麻风;外治滴虫性阴道炎 。

【防治】苦参根腐病的症状及防治

文章插图
苦参形态特征 苦参落叶半灌木 , 高1.5~3m 。 根圆柱状 , 外皮黄白色 。 茎直立 , 多分枝 , 具纵沟;幼枝被疏毛 , 后变无毛 。 奇数羽状复叶 , 长20~25cm , 互生;小叶15~29 , 叶片披针形至线状披针形 , 长3~4cm , 宽1.2~2cm , 先端渐尖 , 基部圆 , 有短柄 , 全缘 , 背面密生平贴柔毛;托叶线形 。 总状花序顶生 , 长15~20cm , 被短毛 , 苞片线形;萼钟状 , 扁平 , 长6~7mm , 5浅裂;花冠蝶形 , 淡黄白色;旗瓣匙形 , 翼瓣无耳 , 与龙骨瓣等长;雄蕊10 , 花丝分离;子房柄被细毛 , 柱头圆形 。 荚果线形 , 先端具长喙 , 成熟时不开裂 , 长5~8cm 。 种子间微缢缩 , 呈不明显的串珠状 , 疏生短柔毛 。 种子3~7颗 , 近球形 , 黑色 。 花期6-7月 , 果期7~9月 。 苦参的根腐病严重影响了苦参的种植效益 , 那么苦参根腐病的症状是什么及怎么进行防治? 什么是根腐病? 根腐病 , 是由于根部腐烂 , 吸收水分和养分的功能逐渐减弱 , 最后全株死亡 。 主要表现为整株叶片发黄、枯萎 。 一般多在3月下旬至4月上旬发病 , 5月进入发病盛期 。 苦参根腐病 危害症状: 苦参根腐病发生于高温多雨季节 , 危害植株根部 。 发生初期仅少数根或地下根茎的一部分先发病 , 逐渐扩大到整个根系 。 根部被害后发生湿腐 , 外皮呈黑色 , 地上部发病初期部分枝叶枯死 , 严重时整株枯死 。 苦参产区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危害 , 造成一定损失 。 苦参根腐病防治方法1、实行轮作:因土壤带菌 , 苦参连作发病早 , 病情重 , 蔓延迅速 。 最好与禾本科作物轮作3~5年 , 以减少病原基数 , 降低发病率 。
2、健康留种:选用抗病品种;选用健壮无病的种根;不在发病的田块中留种 , 以减少病害 。
3、加强田间管理:合理施肥 , 多施有机肥 , 增施磷肥、钾肥;雨季及时排除积水 , 注意疏松土壤 , 提高植株抗病能力 。
4、药剂防治:每亩 1千克 70%敌可松可湿性粉剂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拌细土 3千克  , 于下种时撒入穴内 , 有一定防治效果;插穗和芦头消毒 , 用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浸插穗和芦头3~5分钟 , 晾干后下种;生长期施药 , 在苦参发病初期用杀菌剂在病株根周浇灌 , 可控制病害蔓延 , 常用的农药有50%灭菌灵可湿性粉剂或50%敌可松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 , 或96%硫酸铜1000倍液 , 或3%农抗120水剂100~150倍液 , 每隔10~15天防治1次 , 连续3~4次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