刮痧的历史发展

刮痧是以中华传统中医经络腧穴理论为指导, 通过特制的刮痧器具和相应的手法, 蘸取一定的介质, 在体表进行反复刮动、摩擦, 使皮肤局部出现红色粟粒状, 或暗红色出血点等“出痧”变化, 从而达到活血透痧的作用 。 刮痧是以中华传统中医经络腧穴理论为指导, 通过特制的刮痧器具和相应的手法, 蘸取一定的介质, 在体表进行反复刮动、摩擦, 使皮肤局部出现红色粟粒状, 或暗红色出血点等“出痧”变化, 从而达到活血透痧的作用 。 因其简、便、廉、效的特点, 临床应用广泛, 适合医疗及家庭保健 。 刮痧疗法是祖国医学的宝贵遗产之一, 是一种古老的传统非药物自然医疗保健方法 。 它具有历史悠久、方法独特、简便安全、适用广泛、疗效可靠等特点, 千百年来广泛流传于我国民间, 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 。 刮痧疗法发展?刮痧疗法的历史?一起来看下 。
1、刮痧
中国刮痧健康法是在传统刮痧疗法的基础上的继承发展, 现代科技的发展使刮痧工具外部构造、表面光洁度等方面更加适合人体各部位刮痧的需要, 而且以水牛角为材料的刮痧板更加体现了绿色生态自然之法的特点, 而且亦避免了金属类器械所造成的疼痛、易伤皮肤、产生静电等不良反应, 亦避免了瓷器类、生物类器械易碎、不易携带等因素, 还避免了现代化学用品如塑料制品给人体皮肤可能造成的危害 。
中国刮痧健康法不仅在刮痧工具上选择更为合理, 而且更在刮痧手法上结合按摩、点穴、杵针等手法, 使刮痧成为不直接用手的按摩、点穴疗法, 不用针刺入肉的类杵针样的针灸疗法, 不用拔罐器的拔罐疗法 。 由于以上特点, 中国刮痧健康法的治疗范围得到的扩大, 已能治疗内科、妇科、男科、儿科、外科、皮肤 科、伤科、眼科等十一大类400种病症 。 在理论方面, 中国刮痧健康法以中医脏腑经络学说为理论指导, 比传统刮痧疗法的经验方法有系统地提高 。
刮痧疗法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 已由原采粗浅直观单一经验的治疗方法发展到今天有系统中医理论指导, 有完整手法和改良工具, 适应病种广泛既可保健又可治疗的一种绿色生态自然疗法 。 中国刮痧健康法以其易学、易会、简便易行、疗效明显的特点必将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贡献 。
2、刮痧的起源

这种疗法起源于旧石器时代, 人们患病时, 出于本能地用手或者石片抚摩、捶击身体表面的某一部位, 有时竟然能使疾病得到缓解 。 通过长期的实践与积累, 逐步形成了砭石治病的方法, 这也是“刮痧”疗法的雏形 。
3、刮痧的发展
后世医家在此基础上逐渐丰富了刮痧疗法,做了很多论述 。 唐代人们就有用苎麻刮治痧病的记载 。 宋代著作《保赤推拿法》记载:“刮者,医指挨皮肤,略加力而下也”, 多用于治疗痧症 。 元明时期, 刮痧疗法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传统刮痧疗法在世间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例如用瓷调羹醮香油刮背使邪气随降的方法 。 元代危亦林在《世医得效方》中就对“搅肠沙”进行了论述:“心腹绞痛,冷汗出,胀闷欲绝,俗谓搅肠沙 。 ”王肯堂《证治准绳》?龚廷贤《寿世保元》?张景岳《景岳全书》等著作都记载有关痧症及治痧的经验 。 所有这些对后世刮痧疗法的发展都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
元明以后, 民间治疗痧病的经验逐渐引起医家的关注, 到了清代, 刮痧疗法更加成熟, 出现了第一部刮痧专著, 即郭志邃的《痧胀玉衡》, 此书从痧的病源?流行?表现?分类?刮痧方法?工具以及综合治疗方法等方面均做了较为详细的论述, 如在治疗方面指出:“背脊颈骨上下, 及胸前胁肋, 两背肩痧, 用铜钱蘸香油刮之 。 头额腿上痧, 用棉沙线或麻线蘸香油刮之 。 大小腹软肉内痧, 用食盐以手擦之 。 ”此后又出现了另一部刮痧专著———陆乐山的《养生镜》, 此二书奠定了刮痧疗法成为一门专科技术的基石,此后论述痧病的专著日渐增多, 出现了《七十二种痧症救治法》等10余部专著, 刮痧医术也大量散见于其他医学著作中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