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吴太伯世家》后世影响有哪些

《史记·吴太伯世家》记载:“吴太伯,太伯弟仲雍,皆周太王之子,而王季历之兄出 。季历贤,而有圣子昌,太王欲立季历以及昌,于是太伯、仲雍二人乃奔荆蛮,文身断发,示不同用,以避季历 。季历果立,是为王季,而昌为文王 。太伯奔荆蛮,自号勾吴 。荆蛮义之,从而归之者千余家,立为吴太伯 。”那么《史记·吴太伯世家》后世影响有哪些呢?

《史记·吴太伯世家》后世影响有哪些

文章插图
1、江南地区的马桥文化处于原始社会末期,由于吴太伯的来到带来了先进中原文化而加速进入文明社会和建立国家 。春秋末期,长江下游出现了一个显赫的国家,它就是始建于无锡梅里(今梅村一带)的吴国 。吴国的历史可追溯到商代,是整个先秦时代公认的资历最深的姬姓诸侯国 。西周《逸周书?世俘》记载,武王克殷,祭于周庙,泰伯、仲雍都供奉在列祖之内,其地位之高是很清楚的 。在《史记》中,司马迁也是这样认为的 。
2、商代后期,周开始强大的时候,泰伯和他的弟弟仲雍都是周太王古公亶父的儿子,季历的兄长 。他俩为了成全父亲想传位于季历的意愿,就离开陕西岐山下的周原,经过了千山万水来到被称为荆蛮之地的江南 。这就是有名的泰伯奔吴 。当时的江南,举目所见,茂密的森林覆盖着起伏的丘陵,平原上湖荡棋布,河网稠密,华草摇曳,野兽出没,一派原始荒古的景象 。泰伯、仲雍与当地居民一起,共同自号勾吴,不再回去,得到了当地人们的拥护 。
【《史记·吴太伯世家》后世影响有哪些】3、泰伯以其带来的周原先进文化,结合江南水乡的特点,带领当地居民开掘人工运河“泰伯渎”,就是今天的伯渎港 。泰伯渎东连漕湖,西接运河,流经吴国的发祥地梅里(今梅村) 。它保证了两岸农田的灌慨,便利了远近的舟楫往来,对吴国的经济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时至今日,伯渎港仍是沟通梅村与外界联系的重要水道 。传说泰伯还建有“鸭城”、“麋城”饲养禽畜,还大力发展种桑养蚕等 。这些开发都是适合江南地理特点的,为吴国的强大奠定了物质基础 。据吴国早期青铜器铭文所载,在公元前十一世纪末,“厥川三百”的太湖一带水网地区的吴国的立国规模已相当可观 。
4、泰伯的弟弟季历后来被立为继承人,他的儿子昌就是有名的周文王 。正是在文王时期,奠定了灭商兴周的大业 。孔子曾说:“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 。”泰伯立国江南,筑城梅里 。在鸿声乡管家桥村西南有三面环水的彭祖墩,墩高5米左右,土墩四周原有一圈土岗,还有不少残留,可能是城垣的遗迹 。从考古来看,彭祖墩最早可上溯到马家浜文化时期,下限历经商代至春秋晚期 。彭祖墩的土岗与有关文献称泰伯建三里之城的记载有相符之处,但它是否是泰伯故城,还未有定论 。泰伯奔吴
5、在离梅村4公里的鸿山西坡,保存有泰伯墓 。墓始建于东汉,经过历代修葺,今天见到的是明代的建筑物 。墓地原有石兽石人,种r许多柏树 。整个墓地仍有照池、石坊、享殿、祭台、碑亭、罗城等一组建筑 。享殿石柱上刻有“志异征诛三让两家天下;功同开辟一杯万古江南”的对联 。梅村镇东面,伯渎河南岸,是规模宏大的泰伯庙建筑群 。有照池、香花桥、“至德名邦”石坊、棂星门、戟门、至德殿、三让堂、德洽堂、古吴社庙、故井等,保持了明代建筑群的形制其中至德殿是明代所建的一所殿宇,是泰伯庙的主体建筑,距今已有近5oo年的时间r 。殿内梁架藻绘,周列多通古碑,正中置放高4.5米的泰伯塑像 。每年春天都要在这里举行纪念泰伯的活动,反映了千百年来江南人民对吴地开创者深厚的敬仰之情 。为了恢复泰伯墓的盛唐风貌,省、市政府已按唐代泰伯墓的规制重新扩建,整体为仿明建筑 。海内外吴氏宗亲,无不为此欢欣鼓舞,踊跃参加 。今天的泰伯墓规模宏大,庄严肃穆,已成为体现泰伯先祖谦让和开拓精神的象征 。泰伯墓区新建了环山河上的三座香花桥,然后是六柱五间的青石大牌坊 。过牌坊后的神道,两边广种雪松、中山柏 。五对石人石兽分列神道两边 。神道尽头是御碑亭,接着是以4层近20米高的仰止阁为主体的纪念活动场所 。左右有宗会堂,怀德堂 。宗会堂设泰伯至德宗亲十二姓始祖塑橡,以供子孙拜谒祭祀,四周还围以碑廊 。今天的泰伯墓已恢复唐代风貌,成为名符其实的江南第一古墓?鸿山周围已修复专诸墓、要离墓、鸿隐堂等十八景 。墓区已成为体现吴文化人文景观的名胜之地 。
6、泰伯死后传位于仲雍 。仲雍传到第四代孙周章时,周武王已推翻了商朝,分封天下诸侯,加封周章为吴君 。又封周章的弟弟虞仲于故夏墟,建立虞国(今山西甲陆北) 。所以司马迁在《史记》中写道:“余读《春秋》古文,乃知中国之处与荆蛮句吴兄弟也 。”指明了句吴与中原的渊源关系 。
以上就是对于《史记·吴太伯世家》后世影响有哪些的相关内容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