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黄耆

【湿地黄耆】别名:湿地黄芪
湿地黄耆的功效与作用清肝明目湿地黄耆主治治肝火上升、气虚无力、痈疮内陷、目赤肿痛、视物眼花、羞明流泪或久溃不愈等 。用量:10-30g 。
湿地黄耆药用部位来源于蝶形花科黄耆属湿地黄耆的根入药 。多年生草本,高30-100cm 。茎单一或数个丛生,直立 。羽状复叶有15-23片小叶,长10-18cm,有短柄;托叶下部连合,茎上部的卵状披针形、下部的卵状三角形;小叶椭圆形至长圆形,长20-30mm,宽5-15mm,顶端钝圆或稍尖,常具刺状小尖头,基部通常圆形,上面无毛,下面被白色伏贴毛 。总状花序生多数、紧密排列、下垂的花;总花梗较叶稍短;苞片卵状披针形,较萼短或近等长,膜质;花萼管状,长7-11mm,被较密黑色伏贴毛,有时混生少量白色毛,萼齿线状披针形,长约为萼筒的1/2;花冠苍白绿色或稍带黄色,旗瓣宽椭圆形,长13-15mm,顶端微凹,基部渐狭成短瓣柄,翼瓣较旗瓣短,瓣片与瓣柄近等长,线状长圆形,龙骨瓣较翼瓣短,瓣柄较瓣片稍短;子房无毛 。荚果长圆形,长9-13mm,膨胀,斜立,背缝线凹入,具细横纹,革质,假2室 。花期6-7月;果期8-9月 。生于向阳山坡、河岸沙砾地及草地等处,常聚生成片生长 。湿地黄耆选购保存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 。朝鲜、蒙古及俄罗斯西伯利亚也有分布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