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泡茶道

泡茶法大约始中唐,南宋末至明朝初年,泡茶多用于末茶 。明初以后,泡茶用叶茶,流风至今 。
十六世纪末的明朝后期,张源著《茶录》,其书有藏茶、火候、汤辨、泡法、投茶、饮茶、品泉、贮水、茶具、茶道等篇;许次纾著《茶疏》,其书有择水、贮水、舀水、煮水器、火候、烹点、汤候、瓯注、荡涤、饮啜、论客、茶所、洗茶、饮时、宜辍、不宜用、不宜近、良友、出游、权宜、宜节等篇 。《茶录》和《茶蔬》,共同奠定了泡茶道的基础 。十七世纪初,程用宾撰《茶录》,罗廪撰《茶解》 。十七世纪中期,冯可宾撰《岕茶笺》 。十七世纪后期,清人冒襄撰《岕茶汇钞》 。这些茶书进一步补充、发展、完善了泡茶道 。
(一)泡茶道茶艺
泡茶道茶艺包括备器、选水、取火、候汤、习茶五大环节 。
1.备器
泡茶道茶艺的主要器具有茶炉、汤壶(茶铫)、茶壶、茶盏(杯)等 。
2.选水
明清茶人对水的讲究比唐宋有过之而无不及 。明代,田艺衡撰《煮泉小品》,徐献忠撰《水品》,专书论水 。明清茶书中,也多有择水、贮水、品泉、养水的内容 。
3.取火
张源《茶录》“火候”条载:“烹茶要旨,火候为先 。炉火通红,茶瓢始上 。扇起要轻疾,待有声稍稍重疾,新文武之候也 。”
4.候汤
《茶录》“汤辨”条载:“汤有三大辨十五辨 。一日形辨,二日声辨,三日气辨 。形为内辨,声为外辨,气为捷辨 。如虾眼、蟹眼、鱼眼、连珠皆为萌汤,直至涌沸如腾波鼓浪,水气全消,方是纯熟;如初声、转声、振声、骤声、皆为萌汤,直至无声 。方是纯熟;如气浮一缕、二缕、三四缕,及缕乱不分,氤氲乱绕,皆是萌汤,直至气直冲贵,方是纯熟 。”又“汤用老嫩”条称:“今时制茶,不假罗磨,全具元体,此汤须纯熟,元神始发 。”
上一页 1 2 下一页【明清泡茶道】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