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罗图并没有直接包含什么

赫罗图并没有直接包含什么

赫罗图并没有直接包含什么

文章插图
赫罗图并没有直接包含恒星距离 。因为恒星间距离的单位是光年或是秒差距,距离太远 。前者是指光在一年中走过的距离,比较形象直观,但后者科学性强,所以一般天文学家更喜欢用秒差距 。
赫罗图并没有直接包含什么? A赫罗图并没有直接包含什么:恒星距离
赫罗图(英语:Hertzsprung–Russell diagram,简写为H–R diagram、HR diagram或HRD)是以恒星的绝对星等或光度相对于光谱类型或有效温度绘制的散布图 。
更简单的说,它将每颗恒星绘制在一张图表上,可以测量它的温度(颜色)和光度,而它与每颗恒星的位置无关 。相关的颜色-星等图(CMD,colour–magnitude diagram)绘制的是恒星的视星等和颜色,通常是针对恒星都在相同距离上的星团绘制 。
这种图表是埃纳·赫茨普龙和亨利·诺利斯·罗素在1910年代创建的,是迈向了解恒星演化很重要的一步 。赫罗图可显示恒星的演化过程,大约90%的恒星位于赫罗图左上角至右下角的带状上,这条线称为主序带 。位于主序带上的恒星称为主序星 。
形成恒星的分子云是位于图中极右的区域,但随着分子云开始收缩,其温度开始上升,会慢慢移向主序带 。恒星临终时会离开主序带,恒星会往右上方移动,这里是红巨星及红超巨星的区域,都是表面温度低而光度高的恒星 。
经过红巨星但未发生超新星爆炸的恒星会越过主序带移向左下方,这里是表面温度高而光度低的区域,是白矮星的所在区域,接着会因为能量的损失,渐渐变暗成为黑矮星 。用赫罗图说明恒星演化过程先告诉你原理:
恒星的种类繁多,各具特色,为了能够系统的分析它们的性质,天文学家研究了大量的不同类型的恒星,并将它们的性质用图表示出来,这个图就称作赫罗图 。
恒星的性质主要由两个参数决定,即恒星的光度和它的表面温度 。
恒星的光度光度表示恒星的发光能力,即恒星在单位时间辐射出的总能量,是恒星的真实亮度 。恒星光度的大小取决于两个因素:恒星的表面积和表面温度 。表面积越大,即可以发光的面积越大,因此光度越强;表面温度越高,则发出的光能越大,因此光度也越强 。
众所周知,太阳光本身是复色光,通过棱镜可以将它分为红、橙、黄、绿、蓝、青、紫等七种颜色的单色可见光,这些单色光的波长(相邻两个波峰,也就是最高点之间的长度)依次减小,而频率(波每秒振动的次数)依次增加,这样按波长(或频率)大小将它们依次排列的图案就叫光谱 。又从日常生活中可知,温度高的火焰发出的光通常呈蓝色和白色,而温度低的火焰发出的光则呈红色居多 。恒星表现也是如此,不同表面温度的恒星发出的光在各个波长(或频率)上的强度是不同的,温度越高,蓝色光的强度就越大,恒星呈蓝色,而温度越低,则红色光的强度就越大,恒星就呈红色,由此观测得到的恒星光谱的形状是不一样的 。为了便于深入研究,天文学家依温度从高到低将观测到的不同光谱型(即光谱形状)的恒星分为七类,分别称为O、B、A、F、G、K、M型恒星,每种类型的恒星都对应了相应的表面温度、颜色和光谱型 。
在赫罗图中,用横坐标表示恒星的表面温度(光谱型),纵坐标表示恒星的光度(绝对星等),要注意的是表面温度从左到右是减小的 。从赫罗图中可以看出,恒星主要聚集在四个区域:第一个区域从图的左上方到右下方大致沿着对角线呈带状分布,这条带称作主星序 。统计表明90%的恒星都分布在主星序上,因此它上面的恒星分布很密集,这些恒星称为主序星,又称矮星;第二个区域在主星序右上方的一个相当密集的区域内,差不多呈水平走向,这一区域的恒星称为巨星或超巨星,因为在相同表面温度下,它们的光度比主序星光度高得多,表明它们的体积非常庞大;第三个区域在主星序左下方,这里的星表面温度很高,光度却很小,表明它们的体积很小,所以叫白矮星;第四个区域位于很右的位置,表明这些天体的温度很低,它们主要是由一些非常冰冷的星云和刚成型的恒星组成 。
通过观测发现,恒星之间的光度差别非常大,天文学家根据光度的强弱将恒星分为:亮超巨星(Ia)、超巨星(Ib)、亮巨星(II)、巨星(III)、亚巨星(IV)、矮星(V)、亚矮星(VI)和白矮星(VII) 。光度强、温度高,发出蓝色光的叫热巨星或蓝巨星;而光度强、温度低,发出红色光的叫冷巨星或红巨星 。它们在赫罗图上都有比较明显的区分 。
大约在1.1~1.3 M⊙ 处可将主序分为上半主序与下半主序,它们的性质截然不同:
下半主序星(Lower main sequence stars)的质量较小,光度较低,质光关系大致为 L M 2,表面温度较低( Te ≤ 6000 K ),其中心温度也较低( < 2.0 ×10 7 K ),氢燃烧以pp链为主 。
存在着所谓的“表面对流区”,质量愈小的恒星表面对流区向内延伸得愈深 。由于小质量恒星氢燃烧速度较为缓慢,它们停留在主序(氢燃烧)的寿命也很长,而且质量愈小,主序寿命愈长 。
除了质量非常小的恒星外,它们核心区处于辐射平衡状态,即不出现对流核心 。但它们表面层(光球)下面却
上半主序星(Upper main sequence stars)的质量较大,光度很高,质光关系大致为 L m4,表面温度大多数都超过1万度,而中心温度高达两、三千万度以上,核心氢燃烧是所谓的CNO循环反应链为主的氢燃烧核反应序列 。
这些大质量恒星的热核燃烧核心处于大规模的对流状态,但都没有表面对流 。由于CNO循环热核燃烧的速率远高于p-p链,因而上半主序星的主序寿命相当短 。
图是使用百科的现在条件没法做图,没工具 。
补充:这完全是我自己写,gaozhenzhong 你有本事去百科搜出个比我这个更详细的来看看 。这是我和一位硕士,一起合写一本关于天文方面的书里的一段,现在还在修订 。
不会的话就别在这瞎喊,无证据的挑别人的毛病就是在污蔑别人的劳动成果,这只会让人看你的笑话 。【赫罗图并没有直接包含什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