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评价余秋雨和刘震云,刘震云易中天余秋雨

刘震云、易中天、余秋雨三人,在我看来刘震云的成就更大一些 。先来谈谈余秋雨,他是学者散文的代表作家,作品《千年一叹》《文化苦旅》等都是受读者欢迎的,但是在文学家及中文系学生眼中,余秋雨其实评价并不高,因为他的作品读一篇惊叹,两篇不觉惊奇,三篇依然乏味 。因为我们可以发现他的作品都是一样的结构,一样的手法、步骤 。

易中天评价余秋雨和刘震云,刘震云易中天余秋雨

文章插图

易中天的话,也是公众度广,文学专业度不够的 。所以在三者中,我认为刘震云他的成就是最大的,不论是从文学成就还是公众熟知的角度来说都是很高的 。

易中天评价余秋雨和刘震云,刘震云易中天余秋雨

文章插图


刘震云从新写实小说出发,创作了《一地鸡毛》《故乡天下黄花》,之后又创作了《我不是潘金莲》、《温故一九四二》,当然,他的作品的文学价值较两位是高的,他接受外国文学思潮的影响,在他的作品表现了社会结构中的人的处境,《一地鸡毛》中的小林的日常生活体现出社会对人的压抑、人性的扭曲,通过平常的生活来深刻地反映了、揭示了社会的冷漠,人变成了多余人 。其次,他的作品中又有着对于“哲理”的关注,因此,在文学作品中蕴含着刘震云式的哲理——冷静地讽刺社会,又是社会的旁观者 。

易中天评价余秋雨和刘震云,刘震云易中天余秋雨

文章插图

他的《一句顶一万句》被改编为了同名电影,但是并没有表达出刘震云那荡气回肠的描写,《出延津记》与《回延津记》这一出一回延宕了一百年,百年的历史包容在这本书中,体现了一种中国式的孤独感与友情观,紧紧地贴近他所成长的地方描写着人们最普通的生活,却体现着最真实的农村,是社会最底层人民的世界 。《我不是潘金莲》相信应该有人看过吧,这是一部小说也是一部电影,一个农村妇女被谣言所逼,不断地上告,不断地被劝阻,即便是最后,也是一样没有结果,其实他的这两部小说都是反映了现代农村的谣言压死人,仅仅就是因为一句话而引发了一系列的事情 。

易中天评价余秋雨和刘震云,刘震云易中天余秋雨

文章插图


最喜欢的便是他写的《温故一九四二》了,其实之前也有写过有关的分析文章,也看过冯小刚拍的《一九四二》,拍得很好,很真实,演员的演技也很给力 。下面来说这部小说为什么获得读者如此高的评价,不仅仅是因为他的真实,而是因为他太真实了,包括阎连科等河南籍的作家,都倾向于苦难叙事,这部是以饥饿为总主题,这是天灾也是人祸,1942年的河南大饥荒,最让我震惊的是人吃人的那一幕,在电影中呈现的是,花枝的丈夫在找马过程中,被军人一下打到锅里,那一瞬间,他们无动于衷,甚至没有将人捞起,让人在锅里和马肉一起煮着,这种处理让人更能感到吃人是真实的 。
看到过这么一种可能比较偏激的说法,在现实中国混得风生水起的人,都值得怀疑 。
刘震云、易中天、余秋雨这三个人,一个写小说和编电影,一个讲历史,一个写文化散文,在他们三个各自涉足的领域,他们都属于名声比较大的人 。每个人都引发过争议,其中余秋雨引发的争议最大,易中天次之,刘震云再次之 。不过今年《手机2》的事情一出,刘震云一贯的好文人形象也有所损伤 。
对于我而言,三个人的作品都接触过,也都花钱购买过,三个人对我都产生过影响 。
刘震云早期的几部小说《塔铺》和《新兵连》,我是在新华书店站着看完的,同样是军队题材,他写的就不那么励志,但是非常耐看,其中有很多作家少有的幽默 。他的作品我看得不全,感觉所看到他最好的小说是《一句顶一万句》,人物众多,有史诗感 。写小说的流行起来也是好事,有助于让更多人加深文学修养 。
易中天评价余秋雨和刘震云,刘震云易中天余秋雨

文章插图
易中天刚成名时号称“学术超男”,一个做学问的能做得天下皆知,一方面引人关注,一方面也引发业内争议:历史,能这么讲吗?一定有很多人不服:我要去讲,讲得比他好啊 。但不管怎样,易中天一举成名,而后热闹过一些年,再后来,他开始踏踏实实写自己的中华史 。将历史进行通俗化,又基本沿袭正史的说法,易中天普及历史知识的功劳非常大,具体细节没有必要求全责备 。我在现场听过一次易中天演讲,确实生动活泼,像个老顽童 。
易中天评价余秋雨和刘震云,刘震云易中天余秋雨

文章插图
余秋雨的书我也看过一些,尤其喜欢《山居笔记》,前段时间去敦煌,临行前还把《文化苦旅》中关于甘肃的几篇重读了一遍 。很多人不屑于读余秋雨,表面是认为这个人有历史污点,实际上是他们认为这个人太红了,红就一定有问题 。加上那么多人批评他,自己也跟着批评起来,至于余秋雨到底写了些什么,他们才不关心 。
易中天评价余秋雨和刘震云,刘震云易中天余秋雨

文章插图
【易中天评价余秋雨和刘震云,刘震云易中天余秋雨】相比于更为粗浅的娱乐文化,刘震云、易中天和余秋雨还是带来了让人能深度体会的内容,从这一点上说,三个人都值得肯定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