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的时候,讲话喜欢事无巨细,一定要讲到没有丝毫误会的程度

老师是个中年男人 , 四十出头 , 名叫阿切尔斯隆 , 他对待自己教学工作的态度好像有那么点嘲弄和蔑视的味道 , 似乎感觉在自己的知识和能够言说的东西之间横着道深不可测的壕沟 , 他都不愿费神去弥合 。
——《斯通纳》
年轻的时候,讲话喜欢事无巨细,一定要讲到没有丝毫误会的程度
1.
年轻的时候 , 讲话喜欢事无巨细 , 一定要讲到没有丝毫误会的程度 。
其实是怕别人不能理解自己 , 语言本身可以有许多含义 , 言者无心 , 听者有意 。 常常因为说的意思和听的南辕北辙而闹笑话 , 或是耽误了事情 。
那时常以为自己细致 , 现在却不太喜欢这样做了 , 回过头来看过去的事情 , 自己也觉得好笑 , 大概自以为是细致 , 别人只会觉得啰嗦吧 。
年轻的时候,讲话喜欢事无巨细,一定要讲到没有丝毫误会的程度
2.
现在倒是不太喜欢讲话了 , 一是发现生活里几乎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事情 , 误会也好 , 只有误会了才有进一步沟通的可能和必要 , 事事都说得那么清晰无误 , 人家只当你不相信他的能力 。
只有大人交代孩子做事时 , 才会把细节交代得那么清楚 , 对于人生观世界观已经成型的成年人来说 , 既然没有必要 , 说多了就变成了老年人的啰嗦 , 是要被嫌弃的 。
且不说成年人 , 就算是年轻人也讨厌别人这样和他絮絮叨叨 。
年轻的时候,讲话喜欢事无巨细,一定要讲到没有丝毫误会的程度
3.
第二个原因是发现有些事情 , 说得再认真 , 因为意见和观念的不统一 , 讲得越多 , 分歧越多 。
你给人家掏心掏肺地讲 , 人家心里没准还笑话你 , 表面上客客气气、和颜悦色 , 其实根本不同意这个观点 , 只是碍于情面不愿意说出来罢了 。
说的人辛苦 , 听的人也一样 。 还不如见面问个好 , 各忙各的去 。
年轻的时候,讲话喜欢事无巨细,一定要讲到没有丝毫误会的程度
4.
然而犹如宇宙里的能量是守恒的 , 说话这件事情对于人来说也是一样的道理 。
减少的交流 , 这些心里话并不会自行消失 , 它们流向了别的渠道 , 倾诉的对象变成了家人和朋友 。
这让人想到“知己”这个词 , 正是因为有益的沟通太少 , 人们才会渴望在生活中找到能了解自己的人 。
语言并不是知己沟通的唯一手段 , 我们寄予知己的期望是对语言的超越 , 是“言未发 , 已知其意”的熟悉和默契 。
5.
【年轻的时候,讲话喜欢事无巨细,一定要讲到没有丝毫误会的程度】说到底 , 人是渴望被理解的 。

    推荐阅读